English

濮阳有高台

1999-02-15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刘先琴 我有话说

没有到过河南濮阳的人,肯定难以置信,这里沿黄滩区的老百姓,多少年来最大的心愿就是为自家建一座高高的土台子。自打孩子出生,年轻的父母就选一处宅基,燕子衔泥般将一把把黄土堆集起来。然而,能够在高台上为后代建屋成家的热望,十有八九会成为泡影——这里正好处在被称为“铜头铁尾豆腐腰”的黄河腰上,一场中等的洪水就会造成台塌房倒,于是,建台成了贫困坚强的滩区人代代相传的劳作和梦想。

如今梦想变成了现实,而且眼前的现实梦境也未曾达到——濮阳全市在滩区的3个县380个村,村村建起了集中居住的避水连台。这种高台改变过去一家一户建孤台不易坚固的弱点,以自然村为单位,统一规划,集体修建,使“无台变有台,低台变高台,孤台变连台”。台上有路有电有学校,家家安居乐业,一派繁荣景象,被水利部和黄委会有关部门称作“了不起的创造”。

该市范县辛庄乡毛楼村,是个有上百年历史的村落。仅进入60年代以来,就经过4次水患浩劫,特别是“96.8”特大洪水,村里平地进水深3米,倒塌房屋80多间,村民王继山外出打工挣来几万元血汗钱盖起的新房也毁于一旦,家家财产荡然无存,整个村庄像掉进了黄河,人称“落河村”。避水连台使落进河里的毛楼村平地升起5米,一改旧貌,出水芙蓉般清新亮丽。800亩高台上,重新规划的农舍一排排蓝瓦红墙,平直的柏油马路穿插其间,家家用上了自来水,还有20多家装上了电话。安居的村民放手发展生产,将水冲沙掩的土地重新建成良田,引进优质小麦品种,去年一季每亩就增产近百公斤。村党支部书记说,避水台是滩区人民生存的保命台,发展生产的聚财台,更是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连心台,没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决策,俺村恐怕还得落进水里。

1996年,濮阳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面临的最大难题和主要工作,就是解决当年水灾造成的群众生活问题。面对20多亿元的直接经济损失,23.8万重新返贫的人群,市委书记张世军痛下决心:再也不能在积累、破坏、再积累、再破坏的恶性循环中穷熬苦度了!一番调查研究后,发现最有效的山东滩区搬迁经验,并不符合濮阳实际:山东全省滩区只有42万人,河南有100万人,37.5万在濮阳,一个市不可能拿出这笔巨大的搬迁资金。同时,该市背河地区村庄密度大,人均耕地少,难以协调新村用地。而且,濮阳滩区以外是黄河滞洪区,一遇分洪,搬出的村庄仍会受到洪水威胁。现实让大家把目光投向避水台。滩区老百姓在与大自然搏斗中选择的这种生存办法,如果再克服分散造成的弱点,将是目前效果最好的方法。况且,已有较为富裕的村庄把部分孤台连接后,在水患中起到了作用。

一番分析论证,《濮阳市黄河滩区避水连台建设规划和实施方案》摆上了各级党委政府的办公桌。统一制订的建台标准,高度超过“96.8”大洪水水位1.5米,各户宅台顶面人均50平米。濮阳境内黄河大堤长达163公里,要在涉及到的三县380个自然村里建成这种标准的高台,光土方量就需要1.4亿方,减去已有的孤台土方,按每方投资5元计算,仍需5.4亿元资金。

“得道多助”,当濮阳的书记市长们带着沿黄滩区的灾情资料和精心编制的规划录相片,分头到省会有关厅局说明情况后,一星期就筹集了1700多万元。在当年的全国人大会议上,作为代表的濮阳市长黄廷远,不失时机地谈到这一情况,受到参加座谈的李鹏同志的重视,河南省政府拨出900万元扶贫款进行支持。

一座高台,使群众与党和政府的连接也达到了一个空前高度。范县马棚村党支部书记带头将自家仅有的5000多元钱捐了出来,白罡乡王河渠村老党员王全景拿出了女儿的嫁妆钱,一位叫王全书的老人,把自己准备买棺材的钱交给了村委会,说“避水台修不好,我死后用再好的棺材也不安生。”……在许多建好的避水台上,群众纷纷将新修的街道命名为“为民街”、“爱民路”,在村中央立下“保命聚才,功彪千秋”的石碑。

还是在毛楼村,一闻一见的反差给人留下极深印象:村民史继民回忆说:“俺爹打会走就跟大人跑水荒,后来听见水声就害怕。”而今,就在她家新房的不远处,紧靠垂柳缈缈的护台大堤,村里专门修建了一座造型别致的小亭,名曰“观澜亭”,阵风吹过,黄河的涛声与孩子们的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